11世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在文中批评政府腐败被贬谪至远方。其言论激烈,触及当时统治者的底线,遭到打压是必然的结果。苏轼的遭遇不禁让人联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文字失控,会导致社会乱象”。文字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在权力面前,文字也有可能失去自由的表达空间。苏轼被贬谪的根本原因,或许正是他敢于直言不讳,挑战当权者的权威。
和你一起爱上写作,用写作认识自己,与世界对话。这里是文案充电宝Pro。
身为一个码字工,经常想一个奇葩的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文字,该多好啊?”
那样,我就不用天天码字了;也不用为看不完的书而焦虑了;书柜就不需要了,家里的空间会大很多;不用为被甲方和老板退稿而郁闷;甚至可以少抽点烟,多省点猪肉钱……想想就开心!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文字的力量》,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真是太小儿科了。
这本书的作者,马丁·普克纳,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劈头就说:
有时候,我会尝试想象一个没有文字的世界。那样一来,我坐飞机时就没有书看了。书店和图书馆会腾出许多额外的空间(而我的书架再也不会被塞得满满的)。出版业将不复存在,亚马逊也不可幸免。而当我在夜晚难以入眠时,再也不能从床头柜上找书看了。
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啊!我想的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想过了。
在本书第4章《向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学习》中,作者总结出这些先贤的一个有意思的,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没有用文字书写,以及记录自己的思想。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为什么不用文字记录思想?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孔子、佛陀、苏格拉底的例子。
我们当代人很清楚,文字传播思想肯定是很高效的。他们以传播思想为职业,但是他们坚决不写,这是为啥呢?
首先有一点不用质疑,这些圣贤,肯定都识字。
孔子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并以拉丁语名字 Confucius 闻名于西方。
但是,孔子自己却是“述而不作”。
我们现在熟知的《论语》,是孔子逝世后不久,学生用文字写下他的话语,记录对话和教学的场景,以及问题与解答,从中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儒家思想。
在春秋时代,文字已经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的《诗经》已用文字记录下来。孔子经过常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就是指《诗经》。
生活在世界上一种伟大文明中,孔子完全可以采用文字书写,但他并没有,一生都没有记录下任何教学内容。
佛陀也是,生前一个字也不写。
很多佛经,都是弟子整理出来的对话录。比如《金刚经》,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记忆力超强的阿傩,整理的对话录。
佛陀在世时,印度已经有了“印度河流域文字”(Indus Valley Script)。直到现在一直未被完全解读。
孔子、佛陀并没有明说,自己为什么不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
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却明确拒绝“用文字写下任何东西”。
要知道,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5世纪晚期的雅典,是当时世界上识字最普遍的地方之一。
我们熟知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苏格拉底的几百年前就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被记录下来。
在一个正午,雅典城外的一棵梧桐树下的影子里,苏格拉底与菲得洛斯辩论了这个话题,他说了以下3个原因:
第一条,文字伤害记忆力。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一旦依赖文字这项新技术,思考能力就会退化。
第二条,文字不如口头语言丰富有活力。“文字只是话语无声的影子,是一门技术,记录了词句,却无法记录它们的语音、呼吸和灵魂。”
前2条理由,我们看看就好。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文字并不会让人思考能力退化,反而会让人思考更多。而且,文字的表达能力一点也不弱。
但是,苏格拉底对文字的第三个原因,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了。他说,文字使语言失控。
苏格拉底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一件事一旦被写下来,不论什么内容,到处都会流传的,既会传到能看懂的人的手里,同样也会传到无关的人手里。
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
你看,思想家看问题的角度就比较独特。苏格拉底不仅看到文字的工具作用,他还看到了这个工具不听话的一面。
苏轼的“失控文字”,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著名作家李敬泽曾在一次论坛说。
其实,不只是伟大的作品,普通人写作也一样,也是由写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每一行字,都会传播到陌生人那里,甚至会引起热议。结果会超出你的控制,这几年,我们见了太多这样的案例。
但要命的是,不管出现怎样的后果,它都是你写的,你脱不了责任。
文字失控,通常有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写了不该写的文章,就是得罪了人。这个没办法,用口语也是一样。第二种情况,是被恶意的人曲解。比如清代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说你反对大清,就要杀头。这也没理可讲,他要害你,没有文字证据也能害。这两种情况都怪不到文字的头上。第三种情况,才是苏格拉底说的,文字本身惹的祸。比如发生在北宋神宗时期的“乌台诗案”,就是一桩因为写诗惹出来的案子。
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所谓乌台,就是指御史台,据说汉代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叫“乌台”。这个机构在宋代,既负责监察百官,也负责审案。
苏东坡,论起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全能。性格诙谐放达,兴趣广博。“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形象。
所以,在高中时代,就很为“乌台诗案”鸣不平。你想,在苏东坡的诗里面摘出几句,非说它诽谤朝廷,这不是讹人吗?
但是后来读的材料越多,从更多维的角度来看一千年前的这件事,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回到当年的历史情境。元丰二年,宋神宗当政时期,王安石变法不顺利,新党旧党斗得一塌糊涂。
苏东坡哪些诗词惹了祸呢?怎么撞到了枪口上的?
比如《山村五绝》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三个月没吃到盐了。这当然是夸张,讽刺朝廷食盐专卖,把盐的价格搞得很贵。“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意思是说小孩子说话都带城里口音了,为啥?因为搞青苗法,逼着老百姓贷款,所以小孩子一年有半年多待在城里面,都在学城里人说话。像这样的诗文,在乌台诗案中,拿出来摆在桌面上,审问苏东坡的,有130多首。
这是故意曲解污蔑苏东坡吗?
真不是。在审讯中,苏东坡把这些罪名全部都承认了:对,我这就是对朝政冷嘲热讽。
是因为大刑伺候,屈打成招吗?
更不是。全程御史台没敢动刑。因为苏东坡影响巨大,御史台不敢。
好在,苏东坡生活在宋代,那是一个对士大夫非常友好的时代。
气得要死的宋神宗也原谅他了,苏东坡反对的王安石也出来替他说话。
最后这场大案草草收场,给苏东坡的惩罚也就是贬个官而已。
文字失控给我们写作者的启示看完“乌台诗案”后,你发现没有,这件事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文字闯祸是不太一样。它既不是对原意的恶意歪曲,也不是对原意的准确传达。
主要原因,正是苏格拉底说的第3点,文字失控。
也就是说文字写下来,原意虽然如此,本来没啥,但是换了一个情境,就变成了罪过。
换了情境,文字随时可以是一句轻轻的吐槽,也可以变形成一把伤人的钢刀。
具体到“乌台诗案”的情境,我们看看苏东坡、宋神宗所处的情境和角色,就明白了。
先看苏东坡,无论是看文学史,还是看苏东坡传,我们看到的,他都是一个闪亮的正面人物。
但是后来读历史多了,回到当时的情境,马上就能恍然大悟。
在当时的人眼里,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影响巨大,但是说话又没那么负责任、办事也没那么靠谱的自媒体大V啊。
他生性旷达,那就是没有什么行政能力,凡事儿不较真嘛;兴趣广泛,也就是没有什么专长;整天吟诗填词写文章,说话多,漏洞也就多。
你就想象自己公司有这么一位同事,业务不专心不上进,但是文笔好,经常在网上写一些文章,粉丝一大堆,还有社会影响力。
这样的人,领导会拿什么眼神看他?如果他只是去写文章,也就算了。但是如果拿公司和单位里的事,写文章冷嘲热讽,写给外面人看,你是领导能不急吗?
这就是苏格拉底警告的:“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与邪恶的人不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力量。”
读完《文字的力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慨是:
人总是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误解成是工具,以为他很听话,只会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目的。
但实际却不然,任何东西一旦创造出来,它就是一个随时会出走的,而且会闯祸的,闯了祸还要父母负最终责任的孩子。
文字也一样。
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避免“文字失控”的情况出现?
思来想去,办法只有两个:
第一,是孔子、佛陀、苏格拉底的方法,述而不作,只用口语,不用文字。
第二,没有办法的办法,对一切的后果,承担起责任。
要不怎么说:被误解,是所有表达者的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