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智商高、情商低的文人?

李白:智商高、情商低的文人,这个描述或许并不陌生。在文学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才子,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却在情感处理上显得有些拙劣。他们可能擅长挥毫泼墨,却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有些不拘小节,甚至情绪化。在传世的诗文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矛盾的写照。这种现象,或许也反映了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挣扎和内心冲突。

作者:许云辉李白:智商高、情商低的文人?

公元744秋,盛唐文坛三剑客杜甫、李白、高适齐聚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度过一段“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的幸福时光,谱写下一段文坛佳话。之后,三人各奔前程:高适由宋州刺史推荐参加“有道科”考试中进士踏入仕途,杜甫先赴齐州(今山东济南),又辗转进京参加科考,因种种原因落榜,被“困长安”,开始终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则往齐州履行道教仪式,成为真正的道士。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妻子宗氏南奔避难。在庐山屏风叠隐居期间,李白回顾此前求仕之路上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

(一)干谒无路

隋唐科考实行“怀牒自进”制,“牒”类似于现今的高考报名表。考生在牒中注明姓名、家庭状况(如籍贯、父祖、年龄、相貌等),名实相符且德行端正者,即可到所在州县报名应考。

可是,这个简单条件却将才高八斗的李白无情地拒之门外:李白的先祖在隋末因触犯刑律被流放西域,其后家族因流离散落而隐姓易名。所以,尽管李白的父亲曾长期在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担任县尉(相当于今公安局长),但因先祖曾获罪且家庭背景不够清楚,无法通过“政审”,李白纵有月中折桂之才,面对科考也只能徒呼奈何。

好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入仕除了科考这条捷径外,还有一条依靠权贵举荐进入官场之路。因此,李白只能在这条逼仄的路上硬着头皮向前闯。而获得达官贵人召见面谈的机会,则只剩更逼仄的干谒(求取谒见)之路。具体说,就是创作干谒诗获取机会。

干谒诗是古时文人向拜谒对象展示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的诗歌,颇似现今的自荐信。为了入仕,一向自负的李白只得摧眉折腰放低身段,将“决不委屈自己、绝不求人举荐”的豪言壮语抛到脑后,“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脸不变色心不跳地为拜谒对象创作五花八门的马屁诗。

他过岷山干谒广汉太守,至成都干谒益州长史苏廷页,在蜀中干谒渝州长史李邕,居安州干谒马正会等实权人物,进京都干谒当朝驸马张垍(jì)、文坛领袖贺知章和唐太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等权贵。所有的干谒诗,无不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最后,他索性直接给唐玄宗献《明堂赋》和《大猎赋》,结果依然如石沉大海。李白的干谒诗代表作《与韩荆州书》,将才干平平的韩朝宗,吹嘘成比伯乐还慧眼识珠:“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由此留下千古笑谈。

这些干谒诗如出一辙:首先搜肠刮肚吹捧对方如同圣人在世,其次自吹自擂把自己塑造成济世安民的贤才,最后卒章显志或羞羞答答恳请对方垂青荐举。

这些套路早已令当权者腻味,何况李白除了把对方吹上天外,其余就是肆无忌惮的自吹自擂和大言炎炎。满纸全是大话空话,没有提供过一条实现理想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所以,李白辛辛苦苦满世界干谒十来年,得到的惟有年龄与白发添加增长、权贵与世人的白眼讥笑。

(二)联姻无望

十年干谒期间,李白还打算以攀附婚姻方式曲线上位。27岁时,他接受朋友的极力撮合,与前宰相的孙女许氏联姻后入赘许家。可惜,过气的前宰相无论从人脉到资金,都无法为李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李白的第一段希望通过联姻入仕的婚姻,最终以十二年后许氏病故而告终。

许氏病故后,李白携儿女南迁,在剡越与刘氏同居。由于整日只会吟诗诵词喝得酩酊大醉,经常受到刘氏的白眼和指责。因此,当他接到诏令入京时,欣喜若狂,创作出《南陵别儿童入京》,向刘氏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怒吼后,从此分道扬镳。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与第三个妻子在任城结识。李白与这个无名氏情投意合,同居生子,并在兖州置办田产,交给无名氏管理,自己继续云游四海。无名氏忧思成疾,五年后病故。

李白明媒正娶的第二任妻子,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宗楚客之孙女。他们的结合颇有浪漫色彩:才貌双全的宗氏到梁园游玩时,正好看到李白醉酒后写在墙上的《梁园吟》。宗氏被李白的才情倾倒,斥巨资买下那面墙,留下“千金买壁”的佳话。李白登门拜谢,得知宗氏也是忠实道友,于是志同道合的他们很快举行了婚礼。可惜,宗氏与许氏一样,只能给予李白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

(三)狂放无行

李白在会稽期间,与著名道士吴筠一起隐居修炼。吴筠奉诏赴京师后,极力推荐李白入仕。李白终于扬眉吐气进入京师,“与筠俱待诏翰林。”(另一说李白入仕,源自贺知章与玉真公主大力举荐)。

“翰林”之名始自汉代,本指文学之林,为文坛精英荟萃之所。唐朝时,翰林演变为官职及官署名,性质也变成只要是某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均可进入的机构。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为皇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些在翰林院里凭专长随时听候皇帝召见的特殊人才,被称为“翰林待诏”。

“翰林待诏”称呼美妙,但与“翰林供奉(又称“翰林学士”)”不可同日而语。起初,一些学识渊博的官员临时负责起草诏书工作时,因条件限制,只得把临时办公地点设在翰林院内,与其他翰林待诏在一个院内办公。因此,翰林被称为“人才与杂流并处”之地。

738年,唐玄宗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执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正式改称为翰林学士,并在翰林院南面修建翰林学士院独立办公。这些翰林学士又被称做天子私人,是皇帝的私人政治秘书和政治顾问。

李白以翰林待诏身份进入翰林院,身份是众多待诏中的“诗文待诏”,专事陪侍皇帝进行文化娱乐活动。这对以不世之才自居的李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他素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政治理想,期望建立“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丰功伟绩。历经干谒路上的白眼和风雨,终于跻身皇帝身边,距离理想仅一步之遥,却只能做一个文学弄臣,创作诗词供唐玄宗茶余饭后消愁解闷。

所以,多年来“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的李白,只能郁闷地每天与长安城的酒鬼们在一起喝得醉醺醺地睡倒在各类小酒馆中。又曾经醉酒后在朝堂极不礼貌地伸脚“令高力士脱靴”,逐渐成为官场万人嫌。最后,在综合因素决定下,李白被赏赐一堆金子,奉诏令永远离开长安,梦碎京城。

平心而论,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主要原因并非官场的险恶或倾轧,而是李白的情商太低所致。他得以入仕翰林,却轻易浪费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皇帝面前,他没有描绘任何治国安邦的蓝图,没有述说过任何理想志向,没有提出过任何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在唐玄宗眼里,李白只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酒后满嘴跑火车的诗人,狂妄到不知自己是谁的得志小人。

唐玄宗起初对李白极为器重,一度产生过重用他起草诏令文告和担任中书舍人(皇帝秘书)的念头。但是,李白在翰林院的种种糟糕表现,以及对同僚颐指气使的狂傲态度,令唐玄宗认定为徒有虚名“非廊庙器(能肩负朝廷重任者)”,并不屑地评价:““此人固穷相(此人天生注定活该穷途末路)!”

李白背着唐玄宗提前终止合同的大笔赔偿金离开长安后,“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四)仙圣交集

744年的盛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于长安结识。四十余岁的李白和三十多岁的杜甫一见如故,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

杜甫对名满天下的李白崇拜备至,专门为李白创作过十多首诗,涉及李白的诗歌达二十来首。这些诗情感丰富细腻,字里行间饱含对李白的敬仰崇敬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他高度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歌天才与艺术功力,创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来凸显李白傲岸神武的艺术形象,不余遗力为李白高唱赞歌。

而李白回赠杜甫的诗歌,目前公认的只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 《沙丘城下寄杜甫》。如果仅仅从数目来看,他们的友情显得有些不对等。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造成他们的时空隔离,或者李白后来没有卷入政治漩涡而被流放,相信他还会创作出怀念杜甫的新作(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李白怀念杜甫的一些诗作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湮灭。)

但是,数量的不对等,恰好从侧面证明:李白情商较低!

(五)英才离世

756年6月14日,马嵬兵变事件发生。唐玄宗入蜀避难,太子李亨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于7月12日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的第16子永王李璘随父王行至汉中郡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兼任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节度东南。”他手握重兵,占地辽阔,在属下怂恿下开始心怀异志,企图占据金陵,割据江东,自立为王。

因安史之乱而隐居庐山的李白错判形势,认为乱世英雄起四方,正是建功立业实现鸿鹄之志的良机,于是迫不及待赶往宣州谒见李璘,并激情四溢创作出《永王冬训歌》组诗十一首(第九首被前人定为伪作),热情赞颂了永王的丰功伟绩,抒发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

李璘正在网罗人才,李白这样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请自来,且全心全意为其摇旗呐喊,正中下怀,于是将他“辟为从事。”

李白的军装还没有穿脏,李璘就仓促起兵叛乱。淮南节度使高适奉诏讨伐,叛军一败涂地。李白兵败逃亡,被逮捕关押在浔阳监狱。他在狱中创作《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请求高适能看在昔日情分上网开一面。可惜,高适因种种原因未予理睬。宗氏积极展开各类营救活动,依然徒劳无功。

千钧一发之际,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的郭子仪挺身而出。他为报答李白先前的救命之恩,向朝廷恳请用自己的官位换取李白的性命(另一说为宣慰大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唐肃宗终于网开一面,诏令将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

危难时刻见真情。杜甫得知李白将被长流,为李白的安危牵肠挂肚,创作出《梦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等作品,既为李白辩驳鸣冤,又抒发出与李白形离神合的兄弟情谊。

759年,因关中遭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恢复自由,沿长江疾驶而下,创作出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表达轻快欣喜之情。因生活所迫,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死非常富有浪漫色彩:《旧唐书》说他“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唐才子传》谓其乘船夜渡牛渚矶时,“乘酒捉月,沉水中。”

李白一生的求仕之路充满荆棘,固然有奸佞当道或遭谗惹讥的原因,但我认为这些只是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在于:李白是个智商一百分、情商不及格的文人!

李白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后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但是,生活不仅需要浪漫的诗歌和妙曼的远方,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处世为人。李白恃才傲物,以天马行空姿态目空一切,目无余子,蔑视权贵,怒怼同僚,怠慢友人。这样的情商,注定李白无论身处任何时代,求仕之路都只能如此蹭蹬艰难!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